五稜郭
五棱郭是江戶時代末期13代將軍德川家定下令在蝦夷箱館建造的稜堡式城郭。但是多數提及五稜郭便是指位於函館的城跡
安政元年(1854年)3月,隨著日本和美國簽訂《神奈川條約》,按照條約規定箱館正式開港,江戶幕府隨即收回松前藩在箱館一帶的領地,並且在同年6月設置箱館奉行。五棱郭以強化防衛力為目的而建立。
五稜郭是當時在日本建造的星形城郭的通稱,建造中又曾經稱為龜田役所土壘或龜田御役所土壘,城池位處的地方本來是濕地,植有大量細柱柳,因此又稱為柳野城。
1802年至1807年期間(享和2年至文化4年),箱館仍然是天領,當時箱館奉行所與安政元年1854年再度設置時的位置均是在基坂。
初代奉行竹內保德沿用松前藩的建築物,並且加以改建增建,但是其後接任的堀利熙認為奉行所相當接近箱館灣,不僅毫無遮擋,而且鄰接的箱館山屬於外國人步行區域,只要登上山頂,奉行所便一覽無遺,實在難以防守,因此他上奏希望將奉行所遷移至龜田一帶。
其後,兩任奉行先後返回江戶,並且向老中阿部正弘提交意見書,指出當時的大砲射程太短,提議在鍛冶村中道興建「御役所四方土壘」,並且將奉行所移至該處,最終幕府接納其意見,開始着手興建五稜郭。與此同時,意見書中亦建議將位於矢不來,即現北斗市、押付、山背泊、辯天岬、立待岬、築島、沖之口的7處番所改建成臺場,從以保護箱館港,但是阿部認為多項工程同步進行相當困難,因此首先在辯天岬和築島開始改建工作。
安政2年(1855年)7月,法國軍艦君士坦丁號駛入箱館港時。在箱館奉行所負責製造機械和彈藥的武田斐三郎,得到軍艦的副艦長指導,並且取得大砲的設計圖以及星形要塞的規劃圖則。其後,武田根據圖則,開始構思如何建造五稜郭和辯天台場。
最終,預算五稜郭、辯天、築島和沖之口台場的建築成本為41萬兩。最初,建築期預算達20年,但是負責防守蝦夷地的松前藩、津輕藩、南部藩和仙台藩的陣屋均已經建成,五稜郭和台場的工程趕不上的話,幕府在箱館市民和外國人眼中可謂顏面盡失,因此幕府決定加快辯天台場和五稜郭的工程進度。
安政3年(1856年)11月,組頭河津祐邦、調役並鈴木孫四郎、下役元締山口顯之進和諸術教授役武田斐三郎等,獲任命為台場並龜田役所土壘普請掛,並且在安政4年(1857年)7月開始建造五稜郭。安政5年(1856年),城郭外北邊的役宅開始施工,文久元年(1861年)開始興建奉行所廳舍。分工方面,土木工程、石垣和建造奉行所分別由松川辯之助、井上喜三郎和居住於江戶的小普請方鍛冶方石方請負人中川傳藏負責。最初,計劃首先進行挖掘和興建土壘,然後興建各項建築,最後則是石垣,但是由於地基太過脆弱,踏入冬季時本來完成挖掘的地方受到結冰和融雪影響而塌陷,最終唯有先興建石垣。
元治元年(1864年),五稜郭建成,同年6月15日箱館奉行小出秀實從奉行所移至五稜郭內開始辦工。
然而,在慶應2年(1866年),江戶幕府在城池建成後僅兩年,隨着江戶開城而滅亡,五稜郭由箱館府接管一段短時間後,在大政奉還後,新政府設置了箱館府。
而五稜郭則在慶應4年(1868年)由箱館奉行杉浦誠移交給箱館府知事清水谷公考,並且成為箱館府的政廳。
同年10月21日,榎本武揚等率領舊幕府軍登陸鷲之木(現森町)。箱館府雖然派兵迎擊,但是在各地均戰敗,最終在10月25日清水谷從箱館逃亡至青森,翌日松岡四郎次郎的部隊進佔已經空無一人的五稜郭。
根據大鳥圭介的說法,當時的五稜郭的矮牆上雖然設置了二十四斤砲,但是難以發射,建築亦未完善,當被攻擊時,根本難以抵擋,舊幕府軍針對問題,在冬天時修復堤壩,並且設置大砲,在護城河外建造堤壩以及在城門外興建矮牆,最終在1869年3月完工。
同年5月11日,新政府軍向箱館發動總攻擊時,舊幕府軍以五稜郭的大砲砲擊七重濱(即現北斗市)以及箱館港。
然而,新政府軍成功進佔箱館市區,並且在5月12日,軍艦甲鐵從箱館港內砲擊五稜郭,成功擊中奉行所,導致古屋佐久左衛門等人陣亡,多人受傷。
另外,由於新政府軍在各處陣地架設大砲,一同砲擊五稜郭,導致舊幕府軍在夜晚難以入睡,只能以石垣和堤壩為盾,並且豎起疊蓆和屏風抵擋。
5月15日,辯天台場的部隊投降後,千代岱陣屋在5月16日亦被攻佔,其後新政府軍通知五稜郭將會發動總攻擊,經過城內眾人商議後,榎本等人在5月18日投降,將五稜郭交予新政府軍。
進入明治時代後,五稜郭歸由兵部省管轄。1871年,為了興建札幌開拓使本廳舍,原本的奉行所廳舍和附屬建築物相繼被拆除,但是實際上卻沒有將拆卸後的建築材料運往札幌,而是用於札幌本道和建造蓬萊町遊郭。
其後,五稜郭也沒有加建,而是當成練兵場使用,而在1890年至1899年間,函館要塞砲兵大隊的臨時事務所亦設置在五稜郭。 雖然一般市民嚴禁入內,但是商人中川嘉兵衛得到陸軍許可,自1871年開始切割五稜郭的冰,以函館冰之名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