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前城

弘前城位於日本青森縣弘前市,別名鷹岡城、高岡城。弘前城的天守、櫓修重建於江戶時代且保存至今,是日本的重要文化財,也是日本國家指定的史跡之一。

1590年(天正18年),曾臣服從於南部氏的大浦為信在小田原之戰時比南部氏更先自豐臣秀吉處獲得所領安堵的朱印狀,並改姓津輕。

1594年(文祿3年),津輕為信將據點自大浦城搬到新建的堀越城。然而因堀越城不適合用於軍事用途,因此決定在鷹岡,即現弘前城地點修築新城。

在關原之戰中,因津輕為信加入東軍,德川家康增加津輕為信的石高至4萬7千石。

1603年(慶長8年),津輕為信開始修築鷹岡城。然而次年津輕為信客死京都,築城因此中斷。直到1609年(慶長14年),第二代藩主津輕信枚恢復築城工程,並在1611年(慶長16年)竣工。

弘前城最初的天守是鷹岡藩第二代藩主津輕信枚時於本丸西南角修建的五重建築,是東北地方僅次於若松城的規模第二大天守。

然而1627年(寬永4年),弘前城天守、本丸御殿、諸櫓因遭到雷擊,因內部的火藥發生爆炸而被燒毀。此後弘前城天守沒有在原地重建,但本丸西南角支撐天守台的石垣現仍存在。

此後鷹岡城有近200年都沒有天守。1628年(寛永5年),高僧天海將鷹岡改名為弘前,所以鷹岡城也改名為弘前城。

1810年(文化7年)時,第九代藩主津輕寧親懇請江戶幕府允許修建三層櫓,即為現在本丸的御三階櫓。

在江戶時代,幕府頒佈武家諸法度,對各藩修築城郭嚴加限制。但弘前藩因舊天守在1627年被燒毀,加上為防範俄羅斯船舶往來津輕海峽,因此獲得許可以修理本丸南東角辰巳櫓的名義興建現在的天守。

而弘前城本丸唯一的現存建築是層塔型3重3層的天守。弘前城天守現在是獨立式天守,但在過去曾是在北側附有多聞櫓的複合式天守。弘前城天守高約14.4米,是現存的三重天守中高度最低的天守。1949年松前城天守燒毀之後,弘前城天守成為日本最北端的現存天守。

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在1873年頒佈廢城令,弘前城的本丸御殿、武藝所等建築被拆除。1895年開始,弘前城改為弘前公園,對普通市民開放。進入20世紀後,當地政府在弘前公園種植櫻花,此後弘前公園成為著名的賞櫻勝地。

1906年時,弘前城北之郭的「子之櫓」和西之郭的「未申櫓」燒毀。1950年,弘前城的江戶時代建築群被認定為重要文化財,城郭全體也在1952年被認定為史跡。

在1999年至2000年的發掘調查時,考古部門在北之郭發現了本殿及鳥居基石遺跡。2005年,西堀的春陽橋時隔73年進行全面重建。2011年,弘前城舉辦了弘前城築城400年祭。

2012年,由於天守附近的本丸石垣發生膨脹和天守本身有傾斜,當地政府決定修理弘前城,於2015年夏季平移天守之後在2016年開始修理。

平移工程由西村組(弘前市)和我妻組(山形縣米沢市)擔當。弘前城的平移工程於2015年8月16日開始,在10月24日竣工。